临床重点专科巡礼——重症医学科
2025-08-15 11:40重症医学科
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百千万工程”建设要求,持续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更精准、更舒心的医疗服务。
为了让广大患者朋友更好地了解我院各专科的学科优势和诊疗特色,将陆续推出临床重点专科系列专题介绍。今天推出第3期——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始建于2004年,现为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是湘西地区最早成立的规范化科室,第一批通过湖南省卫生厅达标验收的重症医学科。湖南省重症医学委员级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专科联盟单位、怀化市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挂靠单位、怀化市护理学会重症监护专业委员会主委挂靠单位、怀化市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心单位、国家肠内营养示范病房;湖南省重症医学专科能力培训基地、湖南省多发重症创伤救治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重症心肌损伤救治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
目前开放床位30张,配备体外膜肺(ECMO)、主动脉球囊反博、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机、血液灌流机、人工肝治疗系统(DPMAS)、有创无创呼吸机、电子支气管镜、电子胃镜、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系统、PICCO监测仪、彩色超声诊断仪、血气仪、心肺复苏机、气道廓清与康复设施、呼吸睡眠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颅内压监测、亚低温治疗仪、脑电、脑氧及无创颅内压监测设备、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仪、体外膈肌起搏器、脚踏车、康复器材、监护治疗等先进治疗设备。
科室坚持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工作,获国家级重点项目1项,举办省级继续教育项目7项,获得国家专利15项,湖南省省级科研课题12项,怀化市科研项目2项,获教研成果奖国家级2项,省级8项,市级9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共40余篇,参编国家级教材2部。曾荣获湖南省青年文明号光荣称号;湖南省人民政府一等功;怀化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科室遵循“金字塔型”人才结构培养,现有专职医生11人(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3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5人),形成“学科带头人—骨干医师—青年医师—护理及辅助团队”的完整医疗培训体系,临床技术骨干与亚专科负责人,承担科室核心救治任务,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重症医学团队,为危重症患者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1.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重症哮喘等。
2.循环系统疾病: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等。
3.神经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颅脑外伤、严重颅内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等。
4.消化系统疾病:急性重症胰腺炎、消化道出血、急性肝功能衰竭等。
5.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泌尿系统感染等。
6.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甲状腺机能亢进危象、甲状腺机能减退危象、肾上腺危象等。
7.感染性疾病:严重感染、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各种疾病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
8.严重创伤:严重多发伤、复合伤、烧伤等。
9.大手术后:复杂、大型或高危手术后,进行术后监护、并发症防治。
10.中毒:各种药物、毒物中毒等。
11.特殊状态: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淹溺、中暑、电击伤、心肺脑复苏后等。
科室能够开展疑难重症医疗服务能力与关键医疗技术的服务能力覆盖《国家三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指南(2016版)》目录中重症医学专科的所有技术。
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支持治疗开始,已发展为涉及气体交换、呼吸做功、肺损伤、胸腔内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通过有效提高氧输送、肺脏保护、改善内环境等途径已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治疗策略 ,其临床应用日益重要,成为危重病抢救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机械通气是借助人工装置的机械力量,将空气、氧气或空气/氧气混合气压入肺内,产生或辅助患者的呼吸动作,是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患病期间的主要支持治疗手段,紧急状况下,是最重要的一种生命支持技术,为采取针对呼吸衰竭病因的各种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随着对呼吸衰竭病理生理变化的深入研究以及呼吸机的微机化,两者互相促进,使呼吸机更好的适应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
体外膜肺氧合( ECMO )技术是通过体外循环技术,进行有效呼吸/循环支持,为心功能和肺功能的恢复或下一步治疗手段的实施赢得宝贵时间的高级生命支持技术。
二十余年来,重症医学科先后开展了有创、无创通气、家庭无创通气,有创-无创序贯治疗,ARDS肺保护性通气,高频振荡通气,俯卧位、反比通气技术,并于2018年在怀化市率先成功完成了体外膜肺ECMO技术应用于临床心肺衰竭患者的抢救,将通气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开展的例数、创新性方面居全省前列。
连续性血液净化是通过体外技术连续、缓慢清除水分和溶质或补充体内(血液内)的某些物质,对脏器功能起支持作用的各种血液净化技术的总称。1977年Kramer创造了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CAVH)的技术,将连续性血液滤过引入了血液透析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让人们摆脱传统的间歇性血液透析(IHD)的观念进入了“连续性”的技术领域,在急性肾衰的救治中得到推广应用,从此衍生出一系列清除溶质,对脏器功能起支持作用的血液净化技术。通过30多年的反复探索与实践,其临床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已不再局限于替代肾功能,在严重感染、创伤、中毒、重症胰腺炎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等危重症的救治中发挥了传统药物治疗方法所无法企及的效应。连续性血液净化对炎性介质、免疫复合物、毒素、脂质等清除能力及稳定血流动力学,保证营养补充等方面的作用将给危重病的救治创造条件,使临床医师能够迅速将重症患者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下,在保证脏器功能的同时,争取时间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从而极大提高救治成功率。
重症医学科自2005年独立开展血液净化治疗后,已成功救治多例危重患者,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电解质紊乱、重症药物和毒物中毒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人工肝支持系统(CRRT技术、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在急性肝功能衰竭等疾病治疗方面亦发挥了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将从这一先进的医疗技术中获益。
通过消化道以内或以外的各种途径及方式为病人提供全面、充足的机体所需各种营养物质。已达到预防或纠正热量-蛋白质缺乏所致的营养不良,同时能增强病人对严重创伤的耐受力,促进康复的作用。分肠内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适应症:摄入不足、消化功能低下、吸收功能尚可、口咽疾病、肠衰竭、胃肠道瘘、炎性肠道疾病、胰腺疾病、肠道吸收不良、高代谢疾病、烧伤/创伤、感染、围手术期处理、术前肠道准备、纠正营养不良、其它脏器功能障碍、心血管、肝、肺、肾功能障碍、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
肠内营养管饲途径及优缺点:1.经鼻胃管途径:胃功能正常,非昏迷及短时间管饲即可过渡到口服饮食。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返流、误吸、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增加。2.经鼻空肠置管喂养:喂养管经过胃幽门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返流误吸发生率降低,病人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增加。3.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G):在胃镜引导下经皮胃造口,将营养管置入胃内。减少了鼻咽与上呼吸道的感染并发症,可长期留置。适用于昏迷、食道梗阻等长时间不能进食但胃排空良好的重症病人。
重症医学科为国家肠内营养示范病房,有标准化营养喂养流程,熟练开展床旁盲插鼻空肠管、胃镜下鼻空肠管置入、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G)等技术。
脑功能监测技术是评估大脑功能状态的重要手段,常用于心跳呼吸骤停、急性脑损伤、重症神经损伤等患者,现科室常规开展脑电视频监测、脑氧监测、无创颅内压监测、亚低温治疗、镇静、镇痛评估等技术,形成重症神经治疗策略包括早期发现可逆损伤、及时精准治疗、预防不可逆脑损伤和改善神经系统预后的一体化治疗。
重症医学科有独立的MCU,将生命体征平稳却依然重症的病人进行集中监护、集中治疗和管理,在保障患者疾病有效专科治疗的同时,制定科学的康复治疗方案,如以气管导管堵管、拔管和呼吸肌训练、气道管理为主的呼吸机脱机中心,以昏迷促醒,吞咽训练,膀胱训练为主的早期神经康复,大型手术围手术前后康复等,对重症患者早期康复介入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集成性,有利于减少谵妄,致残率,从而减少重症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治愈率。
编辑丨曾欢欢
责编丨姚文清
审核丨周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