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界的生命守护: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精准救治与温情护理
2025-07-30 16:50宣传统战部
当载着西班牙渐冻症患者安东尼奥(化名)的医疗专机腾空而起,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凝望天际,心中满溢着职业自豪。这场历时9天的跨国生命救援的背后,是重症医学科团队用精准治疗与细致护理编织的生命安全网,充分彰显了该院作为大湘西区域医疗中心的综合实力与国际担当。
突发危情:异国患者遭遇呼吸危机
据了解,这位西班牙患者安东尼奥患有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2年余,此次专程来到中国怀化,希望通过中医治疗改善症状。然而,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衰竭,情况危急。当地医院第一时间为其进行气管插管,维持呼吸功能,但考虑到病情的复杂性,患者被转入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救治。
精准治疗:在毫厘之间与死神赛跑
安东尼奥转入时,病情已到危急关头——呼吸肌几乎完全无力,呼吸机参数居高不下,肺部CT显示大片炎症浸润,血项指标提示严重感染,重症医学科杨宏亮主任带领团队立刻展开“地毯式”评估,精确到每一个数据,制定并完善最佳治疗方案。
抗感染治疗:依托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及各项指标严密监测,动态调整抗生素策略,既保证疗效,又避免耐药性产生,仅用5天就将感染指标降到安全范围。
呼吸支持优化:针对渐冻症患者呼吸肌进行性萎缩的特点,每天多次调整呼吸机模式:从“完全控制通气”,逐步过渡到“同步间歇指令通气”,精确到“毫升”和“次/分”的精准调整,确保呼吸肌在“不过度劳累”的前提下得到锻炼。
早期重症康复介入:康复治疗师与重症医护人员紧密协作,针对安东尼奥病情特点,迅速制定了一套“呼吸功能阶梯重建”方案,通过“体外膈肌起搏+智能关节训练”训练,每日进行3个时段共90分钟的系统训练,同时合理调节呼吸机模式,促使患者呼吸肌与呼吸机形成协同,避免呼吸肌“废用”。
营养支持:营养师联合医生制定“肠内营养阶梯方案”:先从低浓度、慢速度的营养液开始,每天监测胃残余量,根据耐受度逐步增加,既保证热量供给,又避免腹胀、呕吐等并发症,实现了从营养供给到代谢调理的全周期管理,为身体恢复打下基础。
细致护理:于细微处筑牢生命防线
在ICU,护理工作的精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针对安东尼奥的情况,护理团队制定了“清单式护理计划”,把每天的工作分解成数十个细节,确保不出现任何疏漏。
呼吸道护理:采用“三步排痰法”: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再翻身叩背10分钟,最后启动咳痰机,定时检测痰液情况并及时反馈异状,及时调整雾化液配方,避免气道堵塞风险。吸痰操作精确到厘米,动作轻柔如“羽毛拂过”,最大限度减少气道损伤。
皮肤与体位管理:为预防压疮,使用“三重皮肤减压法”,评估与预防相结合、定时翻身、适时使用减压器具实现零压力性损伤目标。根据呼吸情况随时调整床头角度,保证呼吸顺畅的同时,避免体位性低血压。
心理与沟通护理:创新“多模态沟通系统”,整合图文卡片、翻译软件、肢体语言等沟通方式,准确了解患者需求。开展人文关怀,学习简单的俄语问候语,并为患者播放俄语音乐,保障患者心理健康。
双向奔赴:从医患到“家人”的温暖联结
在ICU的第7天,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让重症医学科所有医护人员热泪盈眶。安东尼奥在医护团队的精心守护与系统训练下,首次成功自主呼吸5分钟。监护仪上血氧曲线的每一次变化调整、因呼吸训练而涨红的脸、一次次的鼓励与欢呼······医护人员都用掌声和拥抱向他祝贺,那一刻,语言的藩篱消融在医患同心的温暖里,文化的差异消弭于生命至上的坚守中。
临别之际,安东尼奥通过翻译动情的说:“我记得每一个人的脸,记得你们凌晨来查房时轻手轻脚的样子,记得护士帮我擦汗时的温柔。这里不是家,但你们让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照顾。”
如今,安东尼奥已平安回到西班牙。这场跨越万里的生命救援,不仅彰显了中国重症医学的专业实力,更是“医者仁心无国界”的生动诠释。从精准到毫升的呼吸参数调节,到细致入微的跨文化护理,每一个医疗环节都闪耀着"大医精诚"的职业光芒。
“生命无国界,救治无差别。” 湖医附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宏亮表示。作为大湘西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始终践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积极落实国家对外籍人士友好服务政策,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未来,湖医附一医院将继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持续为“健康中国”战略和全球卫生治理贡献湖湘智慧与力量。
作者:代有华
责编:曾欢欢
一审:谢立琴
二审:高传英
三审:周 睿